小米造车传闻背后的逻辑与现实
从三星败局看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挑战
《财富》年度中国商人已发布
近日,有关小米集团拟进军电动汽车制造领域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。尽管公司随后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澄清,称相关业务尚处于研究阶段,未进入正式立项流程,但市场对其造车可能性的热议仍未平息[k]。
公众之所以愿意相信小米会造车,源于其在智能硬件制造领域的成功经验。人们普遍认为,既然小米能制造手机,也具备制造汽车的潜力[k]。然而,手机制造与汽车制造在技术门槛、供应链复杂度和安全标准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,二者不可简单类比[k]。
以三星造车失败案例为鉴,1994年三星电子高调进入汽车行业,凭借其在电子技术方面的优势,试图打造智能化汽车,涵盖卫星导航、声控系统等前沿功能,被视为早期“自动驾驶”理念的实践者[k]。尽管拥有雄厚资金支持,三星汽车最终因持续亏损被剥离,成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经典反面教材[k]。
当前资本市场对电动车高度青睐,特斯拉股价去年涨幅高达490%,并成功纳入标普500指数,带动蔚来、小鹏等中国新势力车企股价上扬[k]。值得注意的是,雷军正是蔚来和小鹏的重要投资人,显示出其对电动车赛道的长期看好[k]。
然而,花旗银行在研报中指出,目前未见小米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实质性投入,表明其造车战略仍处于初步探讨阶段[k]。由此可见,尽管雷军个人对电动车充满期待,但小米是否真正入局,还需面对技术、资金与管理的多重考验[k]。
图片: QILAI SH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