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每位演奏者的嘴唇厚薄、舌头长短、口腔形状与大小存在差异,“最佳震动点” 与笛头的含入量也因人而异,这也是市面上存在不同型号笛头与哨片的原因。寻找最佳震动点的方法可分为两步:首先,从含入少量笛头开始吹奏,逐渐增加含入量,直至无法控制(发出刺耳 “叫音”),再反向减少含入量,在这一过程中筛选出音色最满意的含入位置,即为最佳震动点;其次,调整口型的松紧度 —— 从极松的口型开始,逐渐增加紧张度,直至无法发声,再反向放松,找到声音最松弛、最稳定的松紧状态。找到最佳震动点后,超吹的成功概率将大幅提升,因为它能让哨片的振动始终处于最高效、最稳定的状态。
(二)泛音:超吹的 “声学原理”
超吹的本质是利用乐器的 “泛音” 实现音域扩展,这一原理与铜管乐器的发音逻辑相通 —— 在同一指法下,通过改变口型与气息压力,控制哨片的振动频率,即可产生一组泛音,其数量与铜管乐器在同一位置上能产生的泛音相当。
管乐器的发音核心是 “空气柱振动”:演奏者呼出的气流在乐器管体内形成空气柱,空气柱受冲击后产生振动,进而发出声音。对于铜管乐器而言,在不改变指法(即不调节管体长度)的情况下,通过调整嘴唇压力与气息强度,可让空气柱 “分段振动”,从而吹出高八度、高十二度、高两个八度的音,这些音正是泛音。萨克斯作为木管乐器,虽结构与铜管不同,但泛音产生的原理一致 —— 不同的乐器结构、振动方式,会导致其第一泛音及易奏泛音的音高存在差异。
在超吹中,泛音的控制需要 “声带运动”“哨片振动” 与 “指法调节” 三者协同:声带的活动会间接影响气息的张力,哨片的振动频率决定泛音的音高,指法则通过调节管体长度,辅助强化或减弱特定泛音。而内在听觉在此过程中扮演着 “指挥” 角色 —— 它将神经系统与大脑连接,为声带、嘴唇与手指传递 “音高指令”,确保泛音的准确性。因此,泛音练习的核心目标,就是让演奏者通过听觉辨认声带运动与泛音的关联,最终形成习惯化的控制能力。
三、超吹的实践路径:泛音练习方法与进阶方向
超吹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,必须以系统的泛音练习为起点,逐步建立对音高、音色的控制能力,再结合指法表与音阶练习,最终实现音乐应用。在开始泛音练习前,演奏者需先理解泛音系列的规律,练习过程中遵循 “循序渐进、由慢至快、仔细聆听” 的原则,且尽量避免用舌头发音,采用气息直接冲击哨片的方式(类似圆滑奏),确保泛音的自然与连贯。
(一)基础泛音练习:建立音高控制能力
1. 八度泛音练习:采用中音 Bb 的指法,待声音稳定后,立即切换为低音 Bb 的指法,保持中音 Bb 的音高不变;随后对 B、C、C# 音重复相同练习。若直接用低音区指法产生八度泛音存在困难,可先结合常规八度音指法与低音区指法练习,降低难度。
2. 泛音与基音转换练习:用低音 Bb 的指法吹奏中音 Bb(八度泛音),然后圆滑下行至低音 Bb(基音);对 B、C、C# 音重复练习。练习时可轻微减弱气息或减慢气流速度,帮助实现音高的平滑过渡。
3. 泛音与基音连奏练习:吹奏低音 Bb(基音),然后尽可能多地连奏至中音 Bb(泛音),再回到低音 Bb(基音)。练习过程中需专注感受喉部与舌头背后的调节动作 —— 这一动作通过改变软腭位置调整口腔形状,直接影响泛音的音准与音色。
4. 高音泛音练习:用低音 Bb 的指法,吹奏第五线的 f 音(第二个泛音),然后圆滑连接至第一个泛音(中音 Bb),再下行至基音(低音 Bb);随后对 B、C、C#、D 音上的更高泛音重复练习,逐步拓展泛音控制范围。
(二)进阶练习:泛音与常规指法的融合
泛音练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际演奏,因此 “将泛音与常规指法匹配” 是至关重要的进阶环节。具体方法为:从吹奏基音开始,过渡到已练习过的泛音,再用常规指法吹奏同一个音;反复交替练习泛音与常规指法音,在常规指法演奏时,通过内在听觉引导喉部进行调节,使常规指法音的音高、音色、音质尽可能与泛音接近。最后从泛音回到基音,牢记喉部调节的身体感受,为实际演奏积累经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